省高院的一组数据显示:近5年来,55岁到65岁的离婚纠纷超过7000件
退休后十年,老年人婚姻最容易亮“红灯”
婚姻就像一座山,两人携手攀爬,路途中有如画风景,也有荆棘坎坷。
好不容易行至山顶,下山的路,也未必一帆风顺。
都说“80后”是离婚大军,事实上,“80后”的父母们也在经历着婚姻之痒。
他们一起走过大半辈子,有时候感情却显得比“闪婚闪离”的年轻人还要脆弱。
有婚恋指导师、老年心理专家说,退休后十年,老年人的婚姻最易亮起“红灯”。
真的是这样吗?今天是重阳节,我们一起来为父母的婚姻“把把脉”。
要想实现白头偕老的美好愿景,拦路的又岂止身体上的疾病。
上个月,杭州家庭婚姻指导师初阳接到一个棘手的案例,一对红宝石婚(结婚40年)的老夫妻闹离婚。
大伯姓陈,65岁,老伴姓苗,比丈夫小2岁。
两位老人身体都不错,生活上不需要别人照顾,每个月的退休工资加起来有七八千元。
“你们在一起这么多年了,为什么还要闹离婚?”初阳问他们。
“他现在对我有各种不满,不管我做什么好像都是错的。”苗阿姨抢先“吐槽”。
看看陈大伯都不满哪些事情——
做饭时,苗阿姨放个调料,顺手把锅盖扣在了灶台边,陈大伯看到,马上指出,锅盖应该朝上放,朝下放多不卫生?
正吃着饭,陈大伯夹起一块肉,还没放到嘴里,又开始抱怨:“颜色太深,一看就知道酱油放多了,吃清淡点不好吗?”
一次两次不要紧,三次四次下来,苗阿姨也不爽了,发起反攻:“别以为你还是单位里的小头头,你已经退休了,我又不是你的下属,要听你的指挥?嘴巴这么会说,怎么不见你动手干点活?”
听完老伴的吐槽,陈大伯也坐不住了,“自己做的不对,还不让我说了?她现在的脾气比年轻的时候还大,情绪一上来不管场合,大吵大闹,简直不可理喻!”
陈大伯说自己一吵架就会生一天的闷气,晚上还会失眠,“当然她也好不到哪里去。”
而他们闹离婚的“导火索”竟是苗阿姨与邻居吵架,作为丈夫的陈大伯居然袖手旁观。
上个月的一天,苗阿姨看到邻居把杂物搬到公共楼道,心生不满,就与邻居吵起来。在争吵过程中,陈大伯一直劝她不要与别人吵架。
苗阿姨觉得丈夫不但不替自己出气,还帮着邻居欺负她,一气之下就住到了儿子家。
家人多番劝解,仍难使苗阿姨回心转意。回想到以前的种种,苗阿姨决定离婚。
过去这一年,杭州市民周女士都在为一件事情头痛:早已退休在家的父母总是吵架,每天大战小战不断,听得她头皮发麻。
原本以为两个老人只是拌拌嘴,等冷静下来就会和好。
没想到,今年国庆长假,周女士回家看望老人时,母亲偷偷把女儿领到卧室,关上房门,“我和你爸爸真的过不下去了,要么离婚吧。”
当周女士听到“离婚”两个字,一下子懵了,“你们结婚都三十多年了,为什么现在要离?”
在女儿看来,父母的感情一直很不错,在亲友圈里,还有人把他们当“模范夫妻”宣传。
父亲今年62岁,母亲58岁,退休前是杭州一家纺织厂的职工。
父亲性格内向,脾气好,年轻时,就算两个人有什么摩擦,到最后,父亲也总是让着母亲,从来没有发生过大的争吵。
两年前,他们先后从原单位退休。
“以前回到家,两个人一起做饭,然后一起出门遛狗散步,可是现在一个总在房间里呆着,另一个一有空就出去。”
但不管怎么样,还不至于走到离婚的地步吧?
面对女儿的追问,母亲沉默许久,说出了憋在心里两年多的话。
原来退休以后,为了打发时间,母亲每天早晚都到小区门口跳广场舞。
日子一长,周大伯发现老伴每天回家总是乐呵呵的,越看越年轻,心中起疑,总觉得她要出轨。
有段时间,周大伯甚至跟踪老伴,想看看她到底和谁一起跳舞,有没有亲密的举动。
有一回,老伴接了个电话出去,回来后看到周大伯正在翻她的手机,两个人为此还大吵了一架。
“都这把年纪了,怎么还有这么奇怪的想法!”对父亲的做法,周女士也不能理解。
家人的劝说,没能打消周大伯的怀疑,他的行为越来越出格。
存折里的钱少了一点、女儿送来的营养品存放的时间有点长,周大伯就会质问老伴:是不是想给或者已经给了她的“相好”。
刚开始,老伴还辩解两句,最后干脆不理会。
周大伯被惹恼了几次,忍不住动了手。
“结婚三十多年,他从来没动过手。”周女士说,要不是母亲说出来,她都不敢相信,也难怪母亲有了离婚的念头。
他们的婚姻演变成“家暴”——
看到老伴去跳广场舞,老头总怀疑她出轨
眼看着父母三十多年的婚姻出现危机,周女士想了很多办法挽救,但效果并不理想。
最后,她向杭州市七医院老年心理康复中心主任陈斌华求助。
听完周女士的讲述,陈主任觉得周大伯的“疑心病”可能没那么简单。
经过检查,他发现周大伯曾经有脑血管病史,治疗后,他的记忆力、行为能力都得到了恢复,只是性格、脾气变化很大,尤其表现为多疑、焦躁。
为什么生理上的病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性格情绪?
陈斌华说,在脑血管病患者中,小血块阻塞脑部血管,大脑中控制情绪的区块受到影响,就很容易出现情绪的异常波动。
轻微脑血管病不同于中风,常常被患者和家属忽视,即使去医院检查,一时也很难将疾病与心理障碍联系起来。
此时,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往往是各自的伴侣,一方性格脾气大变,两个人相处起来就像陌生人一样。
如果双方感情基础不坚固,又没有及时采取治疗干预措施,婚姻关系就很难再维系下去。
“在这类患者治疗中,既要‘治病’还要‘治心’,尽早进行心理干预,可以最大限度减少疾病对患者极其家属的伤害。”陈斌华说。
[把脉]
“疑心病”成潜伏在婚姻中的一大危机
老来伴成了“老来绊”——
菜里多放了点酱油,老伴就嚷着要离婚
相守数十年的两个人,青丝变白发,“老来伴”却为何成了“老来绊”?
近些年,作为婚姻指导师,初阳有个挺直观的感受:老年人婚姻频频亮“红灯”,而且大部分发生在他们刚刚退休后。这种现象可以统称为“退休离”。
初阳说,有的老人年轻时就动过离婚的念头,只是为了孩子不得不勉强维持着婚姻,感情基础本就不稳定。
等到他们各自退休时,孩子们大都长大成人,还有了自己的下一代,有的老人把孙辈也带到了七八岁。
这时,老人觉得已经完成了自己肩负的“使命”,心中不再有太多牵挂,离婚成为顺理成章的事。
此外,还有一个原因比较容易被忽视。
通常来说,婚姻关系要经历三大磨合期:一是刚结婚时,两个人要学会适应彼此的生活习惯、性格脾气等;二是孩子出生时,家庭身份的变化,生活经验的欠缺,容易让夫妻间产生矛盾;最后的磨合期则是退休后。
“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,因为彼此相处时间的增加,可能以前能容忍的缺点此时就被放大了,夫妻对彼此的行为举止异常敏感。”初阳说。
即使原本牢固的感情,也会因为一些小事、纠纷而出现裂痕。如果不及时干预引导,“执子之手,白头偕老”可能就只是一种愿景。 |